close

  中新社曼谷10月27日電 題:踏訪桂河大橋:歷史記住了這座橋
  作者張毅榮
  上世紀50年代,西方經典影片《桂河大橋》在第30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大放異彩,囊括了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內的七項大獎。片中那座建於二戰期間,坐落在泰國西部泰緬邊境北碧府上的桂河大橋,也因此而名揚四海。
  如今,當記者置身桂河大橋之上,橋下美麗的桂河在落日餘暉中靜靜流淌,袖珍彩色小火車載著滿臉興奮的游客,一趟趟在橋上穿梭往返。歷史上那寫滿戰爭肅殺與傷痛的一頁,似乎已被眼前如畫的風景輕輕翻過。
  但是,當望向大橋一邊那滿目蒼翠的青山時,其險峻的地勢卻依舊在提醒著二戰時期這裡發生過的腥風血雨。
  1941年12月,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太平洋戰爭,其後相繼侵占東南亞大片土地。為了完成對緬甸的占領,日軍急需一條陸路交通線連接泰緬兩國用以輸送軍隊和後勤戰略物資。在此背景下,戰爭史上臭名昭著的“死亡鐵路”泰緬鐵路,便從1942年6月起,由泰緬兩地同時開工。桂河大橋作為鐵路中的一段,被稱作這條“死亡鐵路”的咽喉。
  資料顯示,其時共有6.2萬盟軍戰俘和數十萬從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尼和中國等地被強徵的勞工,在日軍刺刀的逼迫下參與了工程的建設。在蛇蟲鼠蟻、瘧疾瘴氣的肆虐,以及日軍殘暴的虐待下,戰俘和勞工們終日在懸崖絕壁、崇山峻嶺間用原始簡單的器械開山修路。
  惡劣的勞作生活條件讓戰俘和勞工們的死亡率高得出奇。有人曾形象地估計,全長415公里的輕型窄軌鐵路,大約每鋪一條枕木,就伴隨著一條生命的倒下。以如此高死亡率為代價,原計劃6年才能築成的鐵路,竟在17個月後的1943年10月提前完工。其所謂奇跡,就是這樣在纍纍白骨之上完成的。
  如今,位於大橋東側名為“Jeath”的戰爭博物館,保留和還原了當年“死亡鐵路”修築者們所經歷的恐怖與苦難。
  據導游介紹,博物館名是用當年與桂河大橋有關的6個國家英文名的首個字母構成,即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美國、泰國和荷蘭。另一說是將“死亡鐵路”英文名稱(DeathRailway)中的Death首字母換成象徵日本的“J”而得來。
  博物館內,展出有當年戰俘、勞工們使用過的飯盒、紙筆、信箋、新聞簡報等生活物件。牆上懸掛的黑白照片和反映築路者們生活原貌的畫作,在無聲地講述著他們所經歷的痛苦與哀傷。其中一幅油畫的畫面中,數十名戰俘勞工在熱帶炎炎烈日下勞作,赤身裸體僅掛著一條遮羞布-日軍以此方式防止他們逃跑。
  博物館二層的玻璃櫥窗里,展出了日軍當年在此所用的各種槍支彈葯、軍刀皮鞭,當年築路者們所遭遇的是怎樣的殘酷對待,由此可以想見。至於草棚中還原的日軍軍醫對戰俘進行人體實驗的模型,以及陳列著真實戰俘遺骸的靈柩,更是讓參觀者覺得陰森沉重,甚至毛骨悚然。
  記者註意到,博物館出口處安置的一塊大石上寫著:“願你擁有永遠幸福的生活”。重回橋上,迷人的景色與游人的歡笑讓人感覺像是走出了一段歷史,心中不由更加感慨眼前生命的美好。
  但歷史的傷痛又豈能輕易忘卻?今天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桂河大橋,其實是日本戰後作為對泰戰爭賠款一部分而進行修複重建的。原橋早在二戰結束前夕作為盟軍的重點空襲目標被炸毀,如今橋上多出的兩段不甚協調的方形鐵架正是重建時留下的印記。
  桂河仍在靜靜流淌,而戰爭所帶來的痛苦,惟有不斷勇敢正視與深刻反省,才能真正隨著歷史留在身後。也惟有如此,人類才能不再重演悲劇,真正擁有幸福與和平。(完)  (原標題:踏訪桂河大橋:歷史記住了這座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x99zxzm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